記者最近獲悉,作為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的引領者,中海陽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成都雙流設立子公司,投資建設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系統項目,主要進行槽式聚光鏡和塔式定日鏡的生產制造。目前,項目基地正在有序建設中。
日前,由中海陽承辦的第六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光熱發電分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旨在從促進產業發展的視角,協同多方力量,共同探討中國在太陽能光熱發電領域面臨的新機遇、新發展。
來自中科院電工所、北工大環能學院等單位的技術專家,以及行業企業代表百余人出席本屆分論壇。論壇傳出的聲音顯示,“中國已突破太陽能熱發電核心技術”,同時“太陽能光熱發電市場即將啟幕”。
產業發展穩步推進
據了解,光熱發電主要分為4種技術路線,即槽式、塔式、菲涅爾式和碟式,目前大規模發展的是槽式和塔式。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博士姚志豪多年來從事光熱發電研究。他介紹,光熱發電具有多方面的優勢。首先是能直接產生公平的散熱交流電,并可連續發電,將來有可能完全替代火電、核電,承擔基礎負荷。與風電相比,可能光熱發電更適合與電網的配合。而且整個產業鏈基本上沒有污染很大、耗能很高的環節。
其次是光熱發電具有高溫特性。這一特性決定了光熱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以用來進行高熱化工。光熱發電過程中,能夠獲得上千度的溫度,這一溫度可以用于很多化學反應,例如用于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現在煤制油是四噸煤可以制一噸油,而用光熱則可實現兩噸半煤制一噸油。而且耗損很低,能耗很少,污染也很小。”姚志豪介紹。
此外,我國在火電、核電、水電領域有很強大的設計能力和裝備生產能力。“對于光熱發電來講,這些能力完全可以被兼容和利用。”
光熱發電的技術優勢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9年,科技部部長萬鋼曾提出幾種最值得關注的新能源技術。其中光熱發電排在第一位。即便是在2010年光伏發電發展的高潮期,光熱發電也被提到了跟光伏一樣的發展高度。2011年,國家發改委調整了新能源產業結構指導目錄,把光熱發電列為了新能源鼓勵類的第一位。
姚志豪所在的中科院電工所,承擔了國內第一座光熱發電示范電站建設。該示范項目位于北京八達嶺,即將竣工。“這個項目更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做試驗,在建設過程當中要解決很多科研問題。我們希望通過項目建設,使中國能夠完全掌握整個光熱發電從設計、建設到施工整個過程的自主創新。”
市場或將啟幕
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了《中國能源科技“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能源領域的科技發展規劃。這一規劃對光熱發電未來的科研和應用方向作了規劃和布局。
“光熱發電作為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發電的一個主力軍,在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當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海陽董事長薛黎明介紹,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院校為推動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進行不斷地探索;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為推動太陽能光熱發電商業化運作不斷積累經驗。
薛黎明預測,國內很多光熱發電站,在未來半年或者一年內將陸續向著產業化、應用化的方向發展。
由于看好光熱發電的良好前景,中科院電工所姚志豪表示,自己將成立公司,投身光熱發電的產業化過程中。作為國內新能源產業的新秀,中海陽公司也將光熱發電作為未來主要業務方向之一。
據悉,中海陽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在大型太陽能電站的系統集成方面積累頗深。薛黎明表示,通過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多方合作,中海陽正在向太陽能光熱發電的科研、攻關領域拓展。
2011年,中海陽在四川成都雙流設立了子公司,注冊資本超過了總公司,將主要投資建設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系統項目。薛黎明表示,太陽能光熱發電必將在未來低碳革命中扮演主要角色,中國太陽能光熱發電必將邁向一個更高的臺階。